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开发区新闻 > 文字新闻
高歌二百年 马驹桥官夯号子依旧铿锵
发布时间:2024-02-21    来源:亦城时报

  “春有芳草照天台,遍地清香百花开。河岸迷排金线柳,出水鸳鸯两岸排。渔翁背网沙滩晒,大雁回飞小燕来……”一段马驹桥镇的官夯号子“喊”出来,惊艳了二百年的时光。它词如诗、曲如戏,音至耳畔、景在眼前,发端于皇家,却盛行于民间。伴着工匠们铿锵有力的官夯号子,长城、故宫、颐和园长廊建了起来,马驹桥镇西后街村里的桥与路、庄户人家的大瓦房建了起来,西后街村人们的日子也愈加红火了起来。

  机缘巧合皇家夯号进民间

  “夯号曲调悠扬悦耳动听,故事情节曲折跌宕,极富情趣,使得听者越听兴味越浓,是一种极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。”官夯号子演员王亮是土生土长的西后街村人,也是官夯号子的第六代传人,自12岁起开始跟师父学习,自然对这门艺术的起源传承全都知晓。“官夯号子起源于600多年前的北京兴隆木厂(民国改为恒茂木厂)。该木厂由明永乐年间马天禄首创。”据王亮介绍,明清两朝兴隆木厂曾是京城12家官木厂的首柜,先后承揽了颐和园、慈安陵、光绪陵营造工程。清道光至咸丰年间,西后街村一名叫杨富喜的瓦工在兴隆木厂做工,其间他不但学会了官家的土工技艺,也学会了官家的夯硪号子,并把这号子带到了西后街村。自此,西后街村做土工活的土工便开始唱起了夯号。因来源于官家工地,故被称为“官夯号”。“夯号也被称作夯歌,伴随着打夯劳动而产生。它节奏感强,能使夯者用力一致,不仅缓解了劳累,也激昂了斗志。”王亮说,西后街的管夯号子从杨富喜那一代算起,传到今日已是第六代。如今夯号领唱者(称为“送号人”),有现年41岁的王亮,其师兄赵庆,以及92岁的“常青树”、第五代传承人李崇山。所流传的夯号有《关黄对刀》《王天宝住鄚州》等二十余段。

  年少拜师三十年间苦练不辍

  据王亮介绍,旧时有“瓦木土石扎、油漆彩画糊”八大作,其中土木工种包括打土墙、打土坯、打井、打坡岸以及各种建筑的砸地基等,操作当中少不了夯号的助力和提气。而送号人在夯号中拥有绝对比重,尤其在叙述故事时,往往送号人要单唱多句后,其他工匠们才会跟着和。其间,领号儿和接号儿往往进行“鱼咬尾(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)”进行搭进,曲风灵活、曲调多变。

  王亮师兄弟打小学习官夯号子,深得已故第四代传人李金普真传。“当年正月,师父(李金普)收我二人为徒,继承遗业,一头磕拜,有言在先,不准欺师灭祖,以后要代代相传。”王亮说,当时年少的他们尚未感受到肩上的重任,只觉得所学有趣。原来,当时筑实地基所使用的工具正是木夯,夯有四柱,需要两三人合用,为了起夯、落夯用力一致,充满智慧的劳动人们唱起了官夯号子。唱的人充满激情,听的人津津有味,学的人却无不在初期屡屡犯难。“不同于普通夯号,官夯号子的曲调、节奏很特殊,曲调冗长难记。而且每首曲子的歌词都来自历史典故、野史传说、生活哲理、民间歌谣,除夯号段子的头尾有些许提示性语句外,其他所唱内容远远超出庄稼人的认知范围。”王亮回忆说,刚刚开始学习时,在没有任何文字教材的情况下,师父逐字逐音教三句,师兄弟二人就跟着逐字逐音学三句,只有准确无误地学会了这三句,师父才会教授下三句。“别说教材了,就是笔记都不可以记,官夯号子传授讲究口口相传。”为了尽快掌握真本事,王亮和赵庆还是偷偷做了笔记,但因为年纪小理解能力有限,加上有些夯号用词复杂,每每遇到不会写的字词,师兄弟俩就用“圈圈叉叉”代替。随着时间推移,苦练不辍的王亮、赵庆逐渐成了官夯号子队伍中的中流砥柱,多次跟随师父李金普参加各类市级区级演出,并掌握了《丢姑爷》《单刀赴会》《牡丹亭》《八张》《八错》《韩信算卦》《关黄对刀》等多个代表曲目。为了让历史悠久的官夯号子传下去,如今,王亮、赵庆在努力回忆着年幼时无意中留下的“圈圈叉叉”的同时,遍寻乐理老师为官夯号子谱曲,只为方便后来人。但却因官夯号子特殊的节奏、韵律而一直未能成功。而更让他们遗憾的是“此前有100段左右的官夯号子,目前只剩下二三十段了。”王亮坦言,现在他最担心的就是官夯号子会在他们这一代手里失传。

  花开并蒂一套人马两支队伍

  近年来,官夯号子逐渐走上了更大的表演舞台,王亮、赵庆有了更多的演出机会,演出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。虽然能够随时“喊号”的人数依然有限,却也呈现出了渐起之势。其背后原因,除了西后街村和马驹桥镇的大力支持外,还有官夯号子与西后街村高跷会的相互帮衬。

  据王亮介绍,官夯号子与高跷会属于一套人马两支队伍,二者都是由杨富喜所传授。前者有时会借用高跷会的唱词当作夯歌唱词,丰富“曲库”,并借高跷会演出的机会进行“推介”,而后者则因与官夯号子的互动,使得表演形式更加生动灵活。如今,在一次又一次的民间演出中,西后街村的高跷会早已打响了自己的招牌。“只要锣鼓点一响,内行人就知道是我们的队伍,毕竟西后街高跷会的鼓点不同寻常、自带气势。”92岁的李崇山精神矍铄,尽管已经举不起木夯,却在兴起之时依然能够伴着锣鼓点舞上一段,眼角眉梢藏不住的喜悦。对于他和王亮、赵庆来说,花开并蒂的官夯号子和高跷会是西后街村的文化灵魂和无价之宝,他们会尽全力去加以守护,久久传承,使其开枝散叶、郁郁葱葱,让后世子孙能因其存在而骄傲。

上一条:200张《亦梦亦真》邀请函开放预约 亦城人“专属”音乐剧即将开演
下一条:大兴区应急管理局党委班子到行政审批窗口开展新春慰问
与我们联系
  • 联系电话:+86-0512-53660867
  • 传  真:+86-0512-53660867
  • 邮  箱:info@investchn.com
Copyright © 2015-2025 InvestCH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:投促中国